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婚姻旋轉門 # 7 人工受孕過程艱辛 肢體接觸可緩壓力

人工受孕過程艱辛 肢體接觸可緩壓力

張璇 諮商心理師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數字,109年新生兒人數和結婚對數均破十年來新低,雖然政府不斷加碼育兒津貼,少子化現象的改善成效卻依然有限。或許是因為大家更務實、謹慎,知道真正的挑戰不在生孕,而在育兒龐大的開銷,在親職教養上的不易,加上社會文化依然大多認為照顧孩童是母親的天職,對女性的育兒期待較高,令許多職業婦女對生育與否容易躊躇,擔心工作家庭無法兼顧...。有些夫妻則正好相反,很想生育也萬事俱足,卻受限於晚婚、難孕或不孕;從110年7月開始,不孕症的補助條件又更寬優,只要一方是中華民國國籍且太太的年齡未滿45歲都可申請,鼓勵更多想孕夫妻嘗試成功率更高的人工生殖術。

      筱安和先生正打算進行第二次人工受孕療程,這陣子的情緒起伏很大,甚至常作惡夢,不是因為擔心經濟上的負荷,而是去年兩人已為了生小孩的事看遍中醫西醫,也嘗試過人工受孕,依然求子未成,雙方都沮喪了好一陣子,事後也避談這一類的話題,直到上個月,筱安收到好友的彌月油飯,再次大受刺激...,無法想像未來沒有小孩的生活,兩人決定再次嘗試。

      但想到又要從頭再走一次療程,筱安的身心又開始緊繃。去年在療程中,筱安每天總是戰戰兢兢,很怕因為哪個環節沒做好而前功盡棄,當時為了回診和身體不適經常請假,公司主管好幾次暗示她主動離職,雖然今年已經換了工作,仍擔心再次遇到相同的問題,身旁親友的建議或關切也讓筱安很有壓力。雖然再做一次人工受孕是和先生共同的決定,但仍覺得有些孤單,心裡充滿憂煩,又不知該怎麼跟先生傾吐。

      許多接受過人工受孕療程的女性個案都表示,箇中的辛酸難以言喻。無論不孕或難孕的原因為何,從初期檢查到後續治療,在人工授精、作試管的繁複程序及等待結果中,女性所承受的壓力通常比較高。時間的擠壓、身體的疼痛、隱私權、輸卵管攝影的不適等,都是身心的考驗,加上結果的高不確定性,除了害怕又會事與願違,還要承擔治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和健康風險,如果需要一試再試,內心的恐懼和沮喪感也會加深。

       難孕夫妻最大的困擾,有時不是沒有順利懷孕的事件本身,而是對於「無法做人成功」這件事有許多負面的想法和感受。比如認為「沒有小孩的夫妻更容易離婚」、「沒生小孩在婆家地位會矮人一截」,或是總覺得別人似乎都不會遇到這樣的挫折...。有些人甚至會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包括強烈失落、無助、憂鬱、消沉、焦慮、憤憤不平等情緒,需要透過心理諮商來緩解種種不適,消除不斷襲擊而來的負面想法。

      任何的重大壓力事件都可能對夫妻關係和家庭生活造成巨大衝擊,透過心理諮商除了引導雙方安頓身心、穩定情緒,心理師也會協助雙方更深入釐清和探索婚生的價值觀,增進彼此在高壓狀態中有更多支持性的對話與合作,同時提醒不孕或無子女夫妻平時多一點擁抱、牽手或按摩等身體接觸,因為這些體膚接觸可以製造降低壓力、緩和強烈不安的「催產素」。

       最後要說的是,此刻最重要的是「同心」,將焦點放在關係中的情感資源。看過不少夫妻因為經歷了這樣的過程而有更深刻的交流和陪伴,不僅關係上比過去更堅實親密,雙方在意見不同時也更懂得如何處理差異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