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長照心理師的牽伴紀實#4 請別阻止長輩哀嚎

長照心理師的牽伴紀實#4 請別阻止長輩哀嚎

陳乃綾 諮商心理師

      你好,我是陳乃綾諮商心理師,時常穿梭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工作演講以及到長照家庭進行居家心理服務。期待讓大眾認識心理師的專業、瞭解心理諮商究竟在做些什麼、定期關心自身的心理健康。
    我喜歡接觸大自然、運動、發呆、呼吸在當下。相信每件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每個生命的淬煉,將使你更堅強。希望透過這個專欄,讓我們可以準備陪伴父母的老去,接受父母的不完美,並且用愛來提醒我們陪伴乃是良藥。

 

「唉唷喂阿~我身體這裡痛、那裡酸……」
「我整天吃這麼多藥,三不五時要去醫院,真沒意思,活得好累好痛苦。」
「我老了,沒用了。你們都長大了,不需要我了。」

       如果聽到爸媽講這些話,你的感覺和反應是如何呢?會覺得「又來了!幹嘛一直講這個!」,或者不知道怎麼回應、不想回應、沉默不語。
 
       通常我們會下意識地去制止或反駁這些聽起來像是抱怨的話,因為這種哀嚎的語氣感覺帶點指責的意味,好像在說我們不孝、不貼心,會讓我們想很快地逃離現場或者換個話題,好減輕當下的壓迫感與不知所措的焦慮感。
 
       所以有些長輩不會輕易說內心的苦、身體的痛,因為了解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聽負面情緒、說了會令對方不知所措。於是長輩將憂鬱的心情隱藏起來,外顯出來的情緒可能就變成憤怒、指責、焦躁不安,看什麼都不順眼。
「你就不能把東西都收好嗎!」
「這家餐廳不衛生、不好吃、又貴。」
「養你們那麼大有什麼用。」

       長輩看似強勢、攻擊的言語,但內心可能是脆弱、孤單的。
 
       假設我們今天肚子很痛抱著肚子哀嚎時,旁人說:「不要叫好不好、有那麼痛嗎、你太誇張了吧!」或者冷眼旁觀沒說話。此時,我們的內心如何?
       所以,請別阻止長輩哀嚎,也許你聽起來像在抱怨,但這也是情緒抒發的一種表現,就像我們心情不好也會嘆氣一樣,講出來才不會悶在心裡得內傷。
 
能講的問題,才不是大問題。
能哭得出來,還算是健康。哭不出來,才要擔心。
 
       我曾經聽一位女兒告訴我,能不能叫媽媽不要整天唉聲嘆氣的,讓她可以獨立自行出門,不要整天都待在家裡。
 
我想說的是,有人會無緣無故唉聲嘆氣嗎?
媽媽怎麼了?
媽媽需要什麼?
唉聲嘆氣的背後在說什麼?
 
       以下有三個很簡單,也不簡單的相處方式可以稍稍安撫長輩的身心不舒服,提供給大家參考:
1.傾聽
「媽,怎麼了嗎?」「發生了什麼事情?」
       試著了解、關心,並聽聽長輩怎麼說,有時候說什麼可能不是關鍵,而是我們關心她、陪她、在意她。

2.同理
「媽,你身體不舒服嗎?」「好像很難過、我知道你不舒服。」
       試著感同身受、幫長輩說出她的狀態,這會讓長輩有被同裡、被瞭解的感受,有人懂我的痛苦,而我們的同理能夠減輕長輩痛苦的感覺。

3.接納
       接納是不期待改變他人,不期待媽媽「不難過、不哀聲嘆氣」,是一種全然地尊重與接納。「媽媽會這樣生氣、鬱卒、哀聲嘆氣,應該是有原因的,媽媽有她自己的狀態與情緒,讓她抒發一下吧!」
 
       一旦我們放下想要改變他人的意圖,同時也就放過自己,放過別人。該出來的情緒、該倒的垃圾,總是要倒的。所以,請別阻止長輩哀嚎,傾聽、同理與接納,是我們可以陪伴家人、稍稍舒緩不舒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