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又怎樣—玫瑰少年不曾停止地重演
余佳容 諮商心理師
今天是我跟小傑的第8次晤談,從第一次到現在,每次他都在諮商過程中不斷落淚。
小傑是個瘦瘦小小的高一男生,他說話習慣輕聲細語、喜歡烹飪與美妝,然而這些特質在他身上彷彿是種罪,讓他變成同學們愚弄的對象,他們會嘲笑小傑「娘娘腔」、「死gay」、「好噁心」,每句話都深深刺進小傑心中。本該充滿青春陽光的校園成了他的地獄,每一天去學校對他來說都是一種懲罰。
「性別氣質」是社會主流對性別的期待,例如:女生就要溫柔體貼、要舉止優雅,男生就要充滿男子氣概、男兒有淚不輕彈。符合這些主流性別期待的孩子為「順性別氣質」,反之則為「逆性別氣質」。而在校園中,青少年正在發展「自我認同」,當遇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第一個反應就是排斥,也因為不了解所以產生誤解及恐懼,因此非主流的逆性別氣質常常會被「主流」的學生所霸凌,這也就是性別教育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們要知道很多時候「主流」不是唯一的真理,若我們嘗試放下偏見,去理解逆性別氣質文化裡對展現自我的渴望,就會了解彼此之間其實並沒有不同,這才能跨出友善相處、互相尊重的第一步。
然而儘管性別教育在台灣行之有年,但因為性別霸凌而受到傷害的孩子仍然層出不窮,從2000年葉永鋕的「玫瑰少年」事件到2019年有位國中生因不堪同學嘲笑他「同性戀」而跳樓重傷的新聞;這些孩子都是被逼得走投無路,內心無法承受之後才會做出這些傷害自己的行為。故屏除性別霸凌是需要社會、學校與家庭共同努力才能達成,而家長們就是孩子最大的後盾,因此如何預防孩子成為性別霸凌的加害者或是受害者呢?
1.性別教育不能只有學校來教:
雖然目前國中小教育都有性別平等課程,但性別教育還需要家長一起落實在日常家庭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尊重異己的觀念。
2.傳統思維的解構與重建:
從小培養孩子去反思「異性戀霸權」與「性別刻板印象」,從輕鬆易懂的童話故事或是影劇媒材著手;公主是否只能等待王子來拯救呢?男生傷心難過的時候是否只能忍耐而不能哭泣呢?讓孩子去反思女與男性別的角色與定位,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受更加多元的性別角色觀點。
3.和孩子討論「性」:
在華人家庭中「性」總是個禁忌話題,父母不願主動提起、被孩子問到也總是尷尬帶過。於是孩子在這方面的觀念大多來自大眾媒體或同儕,而這些管道又常常充斥著歧視色彩與刻板印象。家長可以在平日裡找機會與孩子討論性別的議題,讓孩子知道父母願意與他討論,當孩子遇到性別上的困難或是霸凌時,才會向父母傾訴,而非自己默默承受,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