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陪你自我成長#3 安心,讓心安定

安心,讓心安定

胡綺祐 諮商心理師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容易緊張的人,生活中有個什麼風吹草動,我就會進入了戒備狀態,有時候真的覺得好累……」小萍緩緩地說著。長年以來,她經常感到胸悶、心悸,時而覺得呼吸困難,且有著嚴重的睡眠障礙。
 
  坐在我對面的小萍,眼神非常的疲倦,但身體姿態仍顯得緊繃,她雙手扶著額頭繼續說:「特別是疫情以來,我一出門就會很不安,從超商買回來的東西,我一定要消毒個兩、三遍才能放心,家人都覺得我是不是太過頭了……」
 
  「面對疫情,是未知的,會感到焦慮、不安,很正常。」我對小萍說。「而且,我相信,一定有什麼原因,才會讓妳一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就會緊繃起來,像是隨時都要準備應戰的感覺。」小萍點點頭:「對,感覺好像隨時都會發生什麼事情一樣,講到這我又開始覺得呼吸有點不順暢了。」我們停下對話,先協助小萍透過呼吸練習調適,慢慢地沉靜下來。
 
  當更進一步探索後,我發現小萍的「生理情緒激發效應」,她描述自己的身體都會先發出一些訊息,像是心悸、呼吸不順,每當出現這樣的訊號,就像是開啟了情緒風暴的大門,緊張、不安、焦慮感緊接著傾瀉而出,如此感受,又讓心跳更快、呼吸更加急促,形成一個循環,久久才能平息,曾經非常嚴重時,還出現了恐慌發作的反應。當生理與情緒相互激發時,小萍有時腦中一片空白,有時會出現「災難式的信念」,例如:「我會不會就這樣死掉了?」、「接下來是不是就要失控了?」正是因為長期以來小萍帶著災難式信念的模式,強化了她渴望安全的需求,所以呈現出來的情緒,正是她想要極力保護自己的反應。
 
  當理解了自己的反應模式,且用著有別於以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焦慮後,小萍似乎放鬆下來了,我分享了「自我安撫」的練習,邀請小萍回到生活中可以嘗試自我照顧,分別有六個步驟:
 
一、情境描述
  情境,也就是刺激源,問問自己:「發生什麼事了?」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件,無論是親身經歷或聽聞,也許是回想起過往等等,都可能會引起我們的情緒波動,擾動著我們的內在體驗,試著把它紀錄下來。
 
二、身體感受
  「我的身體有什麼樣的感覺?」來自生理的反應總是很誠實地向我們發出訊號,每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生理反應都不太ㄧ樣,可能有酸、痛、麻、漲、熱、癢等等,而這些反應往往又會加深了我們的負向情緒,可紀錄哪些身體部位有著什麼樣的感覺。
 
三、情緒形容
  試著想一想:「這是什麼情緒?」透過情緒的形容詞將情緒書寫下來,讓原本看似抽象、模糊的感覺,可以更清楚的被辨認。
 
四、認知思考
  更進一步探問:「我在想些什麼?」當情緒跑出來時,腦中浮現的想法是什麼?常常出現在你心中的語句又是什麼?可能這些都是深藏已久的信念。
 
五、行為表現
  觀察自己:「我做了些什麼?」無論是有效、無效的因應策略,都是我們用來面對情緒波動時的自我保護行為,觀察自己有沒有什麼慣常的行為?
 
六、理解需求
  覺察心裡的需要:「其實我想要的是?」每個行為表現都有個動機,而動機反映的是我們的內在需要。
 
  上述六步驟的紀錄,幫助我們能夠細細的自我覺察,也因更能理解自己,便能慢慢產生安撫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搭配「正念呼吸」,也就是不帶任何評價、想法,純粹聚焦在自己的呼吸上的練習,透過感受吸氣與吐氣的規律的節奏,協助自己緩和下來。當情緒獲得調節,我們也比較能有清朗的思緒,面對災難式信念,我們可以試著著重在自己「可控」的部分,例如:擔心染疫,能做到的就是正確配戴口罩、適度清消、與人保持安全距離、減少群聚等,至於其他的不可控,例如:疫情後續發展狀況、何時才能停止下來等,因為不完全是我們能掌握的範圍,自然也就無需花費過多的力氣去煩惱。
 
  若你的情況也和小萍很類似,試著練習自我安撫六步驟,將能探索自己的癥結點,搭配呼吸放鬆、信念調整,我相信,你有能力將自己的心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