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理師陪你自我成長#8 建立有效溝通,找回內心的平衡

建立有效溝通,找回內心的平衡

胡綺祐 諮商心理師
 
  談到人際關係,雙方的溝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溝通的型態,也就形成了一種互動模式,關係要能繼續,便需要在模式中找到平衡,但往往看似表面的平衡,卻在內心裡隱藏著波濤洶湧。
 
  小蓁,27歲,有份令人欽羨的工作,在公司裡的表現也受到上司與同事的認可,看似能力很不錯、很有成就的她,長年以來卻過得不是很開心,特別是只要返鄉回家,她就容易情緒緊繃,甚至失眠好幾天,原來,她和母親一直有溝通上的問題。
 
  「面對她,真的讓我壓力好大,她常要求我的事,我真的很不想去做,像是規定我每週末都要回家,但我回家根本無法好好休息,有時假日我也會需要有自己的時間啊!」越講越激動的小蓁,可以感受到她的生氣和委屈。她形容母親在家是屬於強勢的一方,其他家人幾乎都要聽從她的指示,若不順從她,便會被她嚴厲地指責,因此,家中沒什麼人會去和母親溝通,即便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也都會帶著息事寧人的心態,按照母親的心意去行事。
 
  小蓁也不例外,她總是沈默以對,壓抑、忍耐著自己的情緒,她以為搬離家裡,到外縣市工作可以拉遠和母親的距離,但心中仍然對母女關係感到很壓迫,常常不滿母親總是想干涉自己的生活,久而久之便以逃避、說謊的方式和母親互動,沒想到自己的「逃」,更加深了母親的「追」,小蓁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來到了諮商室。
 
  其實,類似小蓁的例子相當普遍,許多人在人際關係中抱持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大部分是犧牲了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所換得,長期的隱忍,導致了內在失衡,那表面的和平,有一天終將會被心理壓力所打破。瞭解小蓁以及其他相似的故事後發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有下列三種可能:
 
  • 過去曾有負向的經驗:
  以小蓁的例子來說,她曾經試著想讓母親知道自己的感受,但後果卻是換得更多的叨念,甚至得承受母親的負向情緒及對自己的指控,這些經驗,使得小蓁寧可選擇忍耐,也不願再去觸發一連串難以收拾的「麻煩」。
 
  • 對溝通目的的錯誤期待:
  溝通主要是提供一個機會,「互相理解」彼此的感受及想法,並試著從中商討大家較能接受的共識,但若將溝通的目的放在「說服」對方,便會產生更大的阻抗力,使得雙方仍停留在對立面,無法建立有效的對話。
 
  • 缺乏適當的溝通技巧
  「我不知道怎麼說」、「我有說,但對方並不懂」、「我無法理解對方想表達什麼」等,常是很多人在面臨溝通障礙時的心聲,如何理解對方的話語並回應,以及有效地傳達自己的想法,將是很重要的練習。
 
  我們就以小蓁的故事,來練習有效的溝通技巧。
 
  首先,安撫自己的情緒,同理心中一直感到壓迫的委屈與不平,同時也意識到,若持續舊有的互動模式,只會讓惡性循環不斷再發生,鼓勵自己可以開始有不一樣的嘗試。接著,試著去理解看似控制、干涉的背後,母親可能帶著的善意,找到善意後,便能重新看待原本的情境,對自己的情緒調節也有幫助。例如:被要求週末回家這件事,小蓁漸漸發現母親是擔心她一個人工作在外,會忘記好好照顧自己,所以想要在週末時能多照顧她一些,於是,她開始能重新詮釋母親的行為,其實是出自於想要關心,但卻用了讓自己不舒服的方式。
 
  以上是進行溝通前的準備: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並重新理解他人的訊息。接下來,則是練習如何清楚的表達。當能夠明白母親的善意後,便需要先回應這個部分,例如:我知道妳希望我每週末都能回家,是想要好好照顧我,我也發現妳都會在我回去時,準備很豐富的餐點,也常讓我帶回一些水果、營養品,真的很感謝。先回應這段話,也是同理母親的心意,更能協助她願意開放聆聽其他的意見。最後,則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並提出討論的邀請,例如:不過每週末回家,對我來說會有些為難,舟車勞頓外,我也會想在假日有自己的安排,如果可以,想要和妳討論調整一下回家的頻率。
 
  總結上述:安撫自己的情緒、找到對方的善意並重新詮釋、回應對方需求的理解以及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如果你目前也正處於在關係中總是隱忍而不知道該如何展開對話,可以從這幾個步驟嘗試去取代逃避溝通的模式,同時在練習時,也記得給彼此多一點耐心,讓雙方慢慢都能有機會學習新的互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