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精神疾病也可以復健!?

吳佳純

臺北市醫學人文學會理事長

輔仁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輔大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請問在座有哪一位可以很有把握自己這一生絕對不會生病?」我常常在醫學院課堂上這樣問學生,有時候全場鴉雀無聲沒人敢舉手,有時候也會此起彼落傳來陣陣笑聲的表示「怎麼可能?」,是的,我也是如此,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100%確定這一生可以避免疾病,身邊不乏有許多人從出生就伴隨過敏,只要天氣變化大就鼻水直流;我也有一位朋友患有先天性糖尿病,在漂亮的外表之下每天都要固定施打胰打素維持健康;也有朋友抵抗力比較弱,遇到換季一定會感冒;還有隨著年齡增長,工作壓力大而出現的心悸、偏頭痛等,當然,還有可能因為遺傳、壓力、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之下所引發的精神疾病。

    我在大學畢業時曾任職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八里療養院社區精神科的精神病患社區關懷訪視員,當時投入這份工作的主因是,我想要了解精神科病房的病患出院之後所要面臨的人生問題,因此,這份工作讓我花了大部分的工作時間穿梭在街坊巷弄,訪視一位位確診或是疑似精神病的患者,直到現在,第一天訪視病患的畫面至今還歷歷在目,當時我曾經用顫抖的手按了案家的門鈴,揭開一道道未知並帶著關懷前去探視,原以為會看到許多社會現實面,沒想到也讓我撿到許多人間溫暖。

    在有次的訪視中,我認識一位患有憂鬱症合併社交恐懼症的陳媽媽(化名),在我每個月的探視之下,願意在家人的陪伴之下走出家門,從一開始的無業到後來可以從事家庭代工,有一次訪視剛好遇到農曆年前,一進他們家,就看到陳媽媽忙進忙出的在煎年糕,說什麼也要我吃上一塊,最後還要我整盤外帶,那吃到嘴裡的不僅是美味燙口的炸年糕,更多的是這家人分享無私的暖心。原本患有憂鬱症又如何呢?若自己狀況好轉,他們跟一般人一樣,在能力許可之下也希望善待他人,替社會盡一份心力。還有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徐伯伯(化名),因被害妄想導致社交疏離,長期把自己封閉在公寓二樓,出門也僅是買些食物及日用品,自從我介入關懷後,徐伯伯總是透過樓下的對講機拒絕我的關心,直到有一次,一連兩三天都聯絡不到徐伯伯,連樓下鄰居也表示幾天都沒看見徐伯伯,並猜測也許他出遠門,但因為徐伯伯的社交疏離及排外,不太可能突然出遠門,故我找來警消,並聯絡衛生所地段護理師,進入案家查看狀況,發現在浴室滑倒,躺在濕冷的地板上約兩天且奄奄一息的徐伯伯,並趕快送醫急救,好在急救之後身體恢復健康,自從那天起,徐伯伯漸漸感受到鄰居、相關單位對他的關心,並承諾會每天下樓向樓下早餐店老闆娘打招呼,讓大家知道他過得平安,這件事讓我看到了其實每一位患者也很努力的在生活著,也許因者症狀影響,建立關係不易,但若我們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同理,我相信他們也會為我們展現多一點笑容。

    曾經有患者問我為什麼生病的是自己,如同我在課堂上說過的一般,我告訴他,很少人能把握自己這輩子不會生病,每個人往往都有在生命中需要好好管理健康較弱的部分,你也是一樣,精神疾病與其他疾病一樣,都是每個人在人生中要面對自我的健康課題,若好好治療、管理,仍會有不錯的復健潛能。

    直到現在,我很慶幸可以站在講台上把溫暖的故事分享給一屆屆的大學生。患者除了需要好好治療,更需要的是大眾的理解與包容,所以,罹患精神疾病並不代表人生從此就沒有希望,因為精神疾病是可以復健的!